刊登日期
十多年來,世界各國央行一直是為其官方儲備購買黃金的淨買方,為黃金價格提供重要支持。該等購買主要由新興市場中央銀行進行,佔全球總需求的 10% 至 15%。這個需求來源的前景如何?它可能會持續多久? 另一方面,是否存在潛伏的央行賣方?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的央行情緒以及未來是否可能會發生變化的線索,我們查閱了世界黃金協會的年度央行調查。在今年的報告中,預計其國家/地區官方黃金儲備將在未來 12 個月增加的受訪央行為 25%,高於一年前的 21%。1 此外,61% 的受訪者認為全球黃金儲備將在同期內增加。2
中央銀行有意增加其黃金儲備
根據調查結果,似乎該等購買至少會持續至 2022 年底,因此最近的購買趨勢應該會持續。至於官方儲備的潛在出售,最近數月被提及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十多年來,俄羅斯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購買國之一。鑒於這種購買模式的確立,最近關於俄羅斯一直在秘密出售其官方儲備黃金的言論似乎有悖常理。我認為倘若任何俄羅斯黃金正在進入世界市場,該等黃金來自當前生產的可能性遠遠高於來自儲備。
那麼央行對黃金的態度如何轉變? 從下方的圖表可以看出,過去 50 年有三個相對明顯的趨勢:
過去 50 年中央銀行的黃金活動
讓我們簡要回顧作為當前市場情緒背景的較早時期。
雖然沒有進行重大的買入或出售,但四個主要來源確實曾經出售黃金。為了彌補命令經濟的失敗,蘇聯繼續其始於 1950 年代的黃金出售。南非於 1985 年開始出售,當時美國為對抗種族隔離對南非實施制裁。部分由於最終未能成功將特別提款權確立為主要儲備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售了部分黃金。為穩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國亦出售了部分儲備黃金。
1980 年代末期開始出現更大規模的拋售,直至 2009 年之前的每一年均錄得央行凈出售。部分最大的賣方主要是已發展市場的政府,包括荷蘭、比利時、澳洲、瑞士、英國、南非和加拿大。在這個時期臨近結束時,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地區開始購買黃金,以作為其官方儲備。但是,主要來自西歐和北美發達經濟體的出售量超越了該等購買量。隨著這個時期的結束,出售量逐漸減少。
到 2010 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央銀行出現小幅的淨購買。購買勢頭自此之後迅速增強,過去 12 年的淨購買量一直很大。最初,最大的買方是中國和俄羅斯,很快土耳其也加入買方陣營,眾多國家/地區緊隨其後,並且幾乎全部來自新興市場。其他買方包括泰國、南韓、巴西、墨西哥、印度和哈薩克,後來還有烏茲別克和埃及。世界黃金協會的調查指出,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中央銀行之間的態度日益分化。
大量買入黃金的原因不難找到。在金本位制的鼎盛時期(1870 年至 1970 年),在經濟方面最重要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以及日益重要的美國和德國。該等國家的貨幣幾乎專門用於結算國際交易,因此貨幣發行量越來越大。根據金本位制的條款,這些經濟強國不得不購買大量黃金,以支持其貨幣。即使在今天,這些 19 和 20 世紀的經濟大國仍然擁有龐大的遺留黃金儲備,平均佔其官方總儲備的三分之二以上。
經濟較弱的新興市場(EM)國家/地區別無選擇,只能使用該等強大的貨幣結算國際貿易,因此即使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也沒有必要購買黃金,以支持自身的貨幣。因此,目前新興市場官方儲備中的黃金平均配置不到 5%,而美元工具的比例要大得多,平均超過三分之二。3
新興市場的黃金儲備仍遠低於已發展市場
儘管眾多大型已發展市場國家/地區仍持有自金本位制時代以來遺留的龐大黃金持倉,但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擁有很大空間以增加其黃金儲備。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地區認為,即使在大量購買黃金 12 年之後,它們仍然承擔過度的美元風險,並且計劃繼續增加儲備,以對沖該等風險。
至少到 2022 年底,各國央行可能仍是黃金的淨買方。這種需求可能會對黃金市場產生有利影響。